2025年秋:撕裂的稳定币格局与暗流涌动的货币主权之争开源策略
2025年9月的全球稳定币市场,呈现出了一幅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边是中国机构在香港加密业务遭遇收缩的传闻甚嚣尘上,社交媒体上关于“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猜测更是被官方迅速而明确地辟谣。而在另一边,全球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Tether却以高达5000亿美元的惊人估值谋求新一轮融资,与此同时,欧洲九大银行组成的财团也高调宣布,正着力开发自己的欧元稳定币。这种截然相反的局面背后,一场围绕着货币主权的无声战争,早已悄然打响。
稳定币的本质,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链上代金券”。其核心机制在于,用户每存入1美元,便能获得一枚与之等价的稳定币,例如USDT。这种设计,与港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种设计,赋予了稳定币在加密世界中“数字现金”的身份,并使其迅速渗透到跨境支付、去中心化金融(DeFi)借贷以及作为抗通胀储蓄工具等多个领域。截至2025年8月,全球稳定币的总市值已然突破2500亿美元大关,其年均交易量更是高达30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Visa和万事达这两大支付巨头年交易量之和的两倍。
稳定币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地崛起,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其对传统金融体系效率的“碾压式”超越。借助区块链技术,原本需要3至7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跨境支付,如今已缩短至数秒级;而高达5%的交易手续费,也锐减至令人难以置信的万分之三。这种效率的提升,催生了无数创新应用场景:阿根廷的商户能够直接使用USDT结算采购的中国商品,非洲的用户则可以通过手机钱包即时接收跨境汇款。这种“无账户支付”的模式,正在深刻地重塑着全球资金流动的格局,使其更加便捷、高效。
展开剩余68%然而,伴随效率而来的,是潜在的致命风险。2022年,算法稳定币TerraUST的轰然崩盘,瞬间蒸发了400亿美元的市值,这如同当头棒喝,揭露了“稳定”表象下隐藏的系统性脆弱。国际清算银行(BIS)更是发出了严厉警告,指出稳定币普遍缺乏央行背书开源策略,在贷款灵活性和非法交易防控方面存在显著短板,这极易使其成为洗钱和恐怖融资的温床。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全球99%的稳定币都与美元挂钩,其底层资产绝大多数为美国国债。这种结构性的设计,使得稳定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美元霸权在数字时代的一种延伸和数字化工具。2025年7月,美国通过的《GENIUS法案》,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极致,该法案强制要求稳定币必须以美元或短期美债作为储备,这实质上是将私人发行的稳定币纳入了美国的国家战略体系之中。
Tether的商业模式,便是这一深层逻辑的生动体现:用户购买USDT的资金,最终被用于增持美国国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Tether持有的美债规模已达1200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德国和韩国,使其跻身全球第18大美债持有者之列。在其2024年高达137亿美元的净利润中,有70亿美元直接来自于国债的收益。这种“用户购币—机构买债—财政部融资”的闭环,不仅为美国国债提供了源源不断且刚性的需求,更通过“法币美元”与“链上美元”的双重供给,巧妙地掩盖了潜在的债务风险。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对此直言不讳,她指出,美元稳定币的扩张正严重挤压其他国家的货币主权空间,迫使欧盟不得不加速推进数字欧元的研发,以寻求一条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面对稳定币的强劲冲击,中国将数字人民币(e-CNY)视为应对策略的核心。2025年9月,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启动,并推出了跨境支付、区块链服务以及数字资产三大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传统的跨境结算时间从2-5天大幅缩短至数秒级,成本也降低了80%。与此同时,香港则扮演着一个“合规试验田”的角色。通过《稳定币条例》,香港设定了2500万港元的准入门槛,并强制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具备全额储备,同时引入了反洗钱智能监控系统。然而,香港的规定仅允许专业投资者交易美元稳定币,显示出其审慎的态度。
这种分化和审慎的策略,深植于对维护货币主权底线的坚守。研究表明,如果放任美元稳定币在中国跨境支付领域自由流通,人民币的支付占比可能会从当前的30%下降至15%的危险水平。2021年的一起跨境洗钱案件中,稳定币转移的资金占比高达60%,其匿名性暴露了其沦为资本外逃通道的风险。中国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正通过数字人民币在可编程性以及离线支付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关键场景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生态系统。
当前,各国对于稳定币的监管,已经形成了一种“三国杀”的复杂格局。美国通过《GENIUS法案》强化了美元的绑定;欧盟则在实施MiCA法案,强制要求100%的储备金;而香港则采取了“境内闭环、境外有限开放”的审慎试点模式。香港严格的监管措施,折射出新兴市场在稳定币浪潮中的两难困境:如果完全拒绝稳定币,可能会失去吸引国际资本的优势;但如果全面放开,又面临着货币主权被进一步侵蚀的风险。自2025年8月至今,香港仅发放了屈指可数的几张稳定币牌照,并且对所有资产都提出了必须存放在本地银行体系的要求。
稳定币的竞争开源策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演变成了一场大国金融战略的角力场。当Tether依靠着对美债的投资赚取百亿美元的利润,当数字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贸易结算中逐渐替代SWIFT的地位,一个深刻的问题浮出水面: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以及货币主权这三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标构成的“不可能三角”中,各国是否必须牺牲其中一个,才能换取数字时代的入场券?这或许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一个急需解答的时代命题。
发布于:上海市亿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